清晨的广州科大中医医院,总能听到孩子们或轻或重的哭闹声,但只要 “余医生” 的身影出现在走廊,不少家长便会松一口气。这位被街坊亲切称为 “小儿及时雨” 的中医,正是余梅香 ——“余” 与 “雨” 谐音,更因她总能及时为患病孩童缓解不适而得名。
上午十点,诊室里的余梅香正轻声哄着怀里的幼儿。孩子因反复咳嗽哭闹不止,她没有立刻诊脉,而是先从白大褂口袋里掏出一颗山楂糖,温柔地说:“宝宝乖,吃完糖我们看看为什么咳嗽好不好?” 待孩子情绪平复,她才轻轻握住孩子的小手,三指搭在腕间,另一只手翻看孩子的舌苔,动作轻柔得像怕惊扰了蝴蝶。“孩子是风热犯肺,伴有积食,得先清解肺热,再消消积食。” 她一边说,一边在病历本上写下药方,字迹娟秀却有力。
从医几十余年,余梅香深耕儿科中医诊疗,最擅长应对小儿常见的感冒、咳喘、积食等病症。“小孩子脏腑娇嫩,病情变化快,家长急,孩子闹,诊疗时既要准还要快。” 她解释 “及时雨” 的含义,不仅是看病及时,更要能快速找到病因、缓解症状。诊室的抽屉里放着专门为孩子准备的卡通脉枕,墙上贴着色彩鲜艳的动物贴纸,这些细节都是为了减少孩子对看病的恐惧。
展开剩余48%患儿家长林女士带着刚满两岁的孩子来复诊,手里还拿着上次的药方。“上周孩子突然发高烧,西药退了又烧,连夜挂了余医生的号。” 她回忆道,余梅香通过望诊和脉诊,判断孩子是幼儿急疹合并外感,开了三天的中药汤剂。“喝药第二天就不烧了,疹子也顺利发出来,真是解了燃眉之急。” 现在林女士身边有宝妈遇到育儿难题,都会推荐来找 “余及时雨”。
在余梅香的诊室里,很少见到孩子剧烈抗拒的场景。她有个特别的 “诊疗流程”:先陪孩子玩半分钟,问问他们喜欢的动画片,再趁机完成看舌、摸脉的检查。“小孩子不会描述症状,得靠观察和经验。” 她指着诊桌上的《幼科发挥》说,这本书她翻了三十年,书页早已泛黄,重点段落都用红笔做了标记。遇到哭闹不止的婴儿,她还会教家长简单的推拿手法,在家就能帮孩子缓解不适。
“她对患儿特别有耐心,开的药方剂量精准,药性温和,家长们都很信赖。” 医院特意为她开设了儿科中医特色门诊,结合中药、推拿、穴位贴敷等疗法,每年接诊患儿超过万人次。
临近中午,最后一位患儿离开后,余梅香才端起早已凉透的水杯。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诊桌上,那里放着一个家长送的 “及时雨” 书法摆件。对她而言,这个称号是家长们的信任,更是沉甸甸的责任。在这间充满药香与童趣的诊室里,余梅香用几十年的坚守,成为孩子们健康成长路上的 “及时雨”,也守护着中医儿科的传承与温度。
发布于:广东省和兴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